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iving/33766105.html
发信人: Abbott123 (奈斯兔米特油), 信区: Living
标 题: 在国内,北方人可以一年不洗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6 18:40:37 2018, 美东)
"北方人不爱洗澡"在互联网的江湖上流传甚久。或探讨、或揶揄、或干脆自黑,
情绪纷纷,事实却愈发显得碎片化而不成整体。更何况,每每涉及"南"和"北"自带
地域性质的议题时,最后往往陷入地域攻击的窠臼里。
也因此,每当此一议题出现,人们先要设法避开"地域攻击"的雷区,要小心翼翼
表明自己"不是为了挑起南北对立"的态度,最后才是涉及问题核心的探讨。可至此,
事实探讨的空间已经逼仄的近乎窒息了,没有余地,人人退场后也只有一地鸡毛的飘舞。
今天若是放开了说,首先能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先抛开洗澡具体频率,在月月洗澡
的次数上,北方人是绝对少于南方人的。当然,有看官要向我要具体的数据了,抱歉我
是没有的。不过没有具体数据,不代表我们不能从其它方面来印证。
水少,北方人不洗澡
在探讨南北方人洗澡的问题上,一开始人们最容易陷入"是否爱干净"这样带有个
人主见色彩的车辙里。可关于洗澡问题,首要避开的恰恰是"是否爱干净"的个人色彩
,否则问题就会演化为"北方全部人都不爱干净"的逻辑。抛去个人色彩,人们要关注
的是什么样的外在因素,减少了北方人洗澡的频次。
先来说一个事实,在吴京安曾主演的电视剧《难忘的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有这
样一个情节,说县委书记杨贵有一年下乡,乡里一名干部正在洗衣服,但他却没有跟杨
贵握手。事后杨贵才知道,他是在用尿洗衣服!影视剧有夸张演绎的成分,但真实的案
例是,在地处豫北的林州市(原林县)北部完全没有地表河流的乡域,有的人一辈子只
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死去后一次。林州这片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
了南部一隅有淇河流过,县域内其它地方都没有地表水。也因此,才会有"光岭秃山头
,水缺贵如油"的民谣。当年修筑红旗渠,首要解决的就是北中部地区吃水和灌溉的严
重问题。
吃水都成问题,又何来多余的水洗澡?所以至少在北方一个县域里,从过去到现代
,因为水源的不充足,人们并没有养成像南方人那样,高频次的洗澡意识。
有人一定会反驳,一个县的不爱洗澡的情况,不能够代表整个北方地区。这是事实
不假,但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个县的水源不充足现象,却基本是整个北方地区
的缩影。
以地表水的径流量来看,林州境内唯一的河流淇河,年平均径流量为4.8亿立方米
,其流域面积只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9.4%。若以更大范围去看,黄河在北方是第一长河
,然而它的年径流量只有650亿立方米。与之遥相呼应的长江,年径流量高达9755亿立
方米,是黄河的10倍还不止。另一面,我国年径流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大江河,有三
条都在南方地区(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北方地区只有黑龙江的年径流量达到了
2709亿立方米。
一条河流的径流量多少,直接影响这条河流流域内的水源多寡。在大径流量的河流
流域内,不但流域面积广,其支流也繁多庞杂,进一步也就出现河道水网密布的情形。
与南方相较之下,北方本就不多的大河流沿途,其支流更是寥寥,于是无论从径流量还
是从流域面积看,都不能和南方相匹敌。因而,北方地区极度不均衡,靠近大河的地方
水源丰沛,靠近小河的地方水源充足,没有地表河流的区域那就只能干着。
在此背景下,水源的多寡,直接影响人们对水源的分配和使用意识。而且,自然环
境的形成比人类社会久远而漫长,在社会文明开启和延伸的阶段里,各地区的人们即接
受本地区环境的影响。地表水源明显少于南方的北方,在洗澡频率上低于南方,也就顺
理成章了。
北京一家浴池的搓澡台旁码放着一排搓澡巾。(东方ic/图)
私人洗浴设施的不完善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且进一步塑造该区域内人们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由此
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在南方洗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在北方洗澡可以成为某
种高级享受甚至可以用来请客(至少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是如此)。
以北京的澡堂子为例,南方人可能想不明白,澡堂为啥能让大多数老爷们儿流连忘
返。北京的澡堂子里要体现出三个字:大、热、闹。所谓大,是一大池子水大家伙儿一
起洗。热一方面是水要热,尽可能的除去身上的污垢,另一面是氛围要够热,不论是单
独去还是几个人一起泡,要的就是这种相互间说笑和搓背的热忱劲儿。
所谓闹是要喧嚣和庞杂,前来洗澡者形形色色,搓背的、端茶倒水的穿插期间,不
时有说笑声响起,间或有吵架打斗的,围观之间或许马上就平静如水了。在这样的氛围
里,人们赤身裸体,多日不洗的身子被水泡手搓的泛着白光,公共澡堂的热闹,恰恰对
应的是家庭个体洗浴的冷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北方城市中,家庭式的洗浴间是某种奢
望,农村就更不会有了。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一改过往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生活习俗。即便如此,北方某些高校里依旧还保留着过去的公共洗浴场所,于是一些南
方学子置身此间,惊讶之余就只剩在网上表达羞怯了。
南方人不能理解的生活习俗,正是北方人拘于环境的限制,而长期形成的,甚至习
惯会在不自然间都会表露出来。河南作家乔叶的小说《月牙泉》里,就有关于妹妹请姐
姐去宾馆里免费洗澡的描写:"还有个把钟头呢,你先洗个澡吧。"我把宾馆配送的洗
漱用品又拿了出来,说,"水很好。……她根本就不在意我,只管洗着,大刀阔斧。…
…我俯在她的背上,给她搓澡。……她背上的污垢一层层地脱落下来,由黑色、黑灰色
变成灰色,又变成浅灰……"
北方人不爱洗澡的整体意识,似乎已经随着城乡的差距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至少,
在现如今每家每户都有浴室的情形下,身处城市里的北方人已经有了每天都能洗澡的便
利条件。不过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就如小说中自然而然表露出的那样,不少人仍旧把洗
澡当成某种事实上的享受,而不是以除去污垢为主要目的。限于环境而演进的少频率洗
澡方式,随着信息流通的便捷,终于成为一些人口中的"不爱干净"。不过,在环境限
制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的北方人,对于干净的界定标准跟南方人是有差距的。如同小
说里的姐姐,她就直言不讳地说了:"我是不洗澡不换裤衩,一洗澡就得换裤衩。"假
如南方人一天一洗澡一换内衣,这位姐姐可能就做不到了。
北方土人掸,南方泥人洗
另一方面,南北方气候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体对冷热干湿的体验不同,反而支撑了
南北方对干净界定的不同认识。
南方地区无论是哪个季节,空气湿度以及人体对气温和湿度的实际感知,都要比北
方潮湿很多越往南,相对湿度基本上越高,人体的感受也就是北方干燥而南方腻湿。这
还是在相对干燥的冬季,如果是夏秋季节,气温的升高以及南方降雨量的增多,南方朋
友身体的湿腻感觉会更甚。
干湿差异,使得南北方人对洗澡的实际需求感并不一致。对一个北方人而言,在干
燥的冬春季节频繁洗澡,皮肤的干燥感更重,汗液和湿气蒸发较快,身体的灰尘容易剥
落不会黏附;然而对南方人而言,潮湿的环境里如果不洗澡,汗、湿气黏合了灰尘颗粒
牢牢贴服在衣服或皮肤上,设若气温稍微升高一点,整个人就变馊了。所以,相对干燥
的环境,才使得北方人的洗澡需求没有南方人这般强烈。
气候导致的干湿差异,从外部环境里亦能一眼看出来。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北方
人像是在土里,南方人像是在泥里;北方人掸一掸土就掉了,南方人得洗才能把泥洗掉
。更进一步的事实是,少水的北方,使得北方土人更惰于洗澡;而多雨的南方,让南方
泥人时刻都想泡在水里。
某种程度上来看,南方人的爱洗澡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无论脏与否,一
天一洗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图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嵌入下,不爱频繁洗澡的北
方人成了被诟病的对象。不过话说回来,如今城市里的北方人已经有条件并且也在尽量
按照一天一洗澡的方式生活,只有在广大的北方农村地区,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条件。
能洗澡的人,似乎就像站在了文明发展的巨人肩膀上,已经对没有条件频繁洗澡的
人构成了居高临下的事实,如果再要指手画脚一番,并且再加上南北方的地域之见,无
疑会给原本可以采取"理中客的方式观察洗澡差异"蒙上一层不易吹散的阴霾。
摒弃居高临下的文明之见较易,难得是放下南北地域成见。虽然很多人十分清楚,
地域差别的现象是本地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再塑造后,形成的客观事实,但是放下它,就
像让那只井底的青蛙跳出来一样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洗澡差异的探讨中,北方人是否真的能
一年不洗澡,已经成为一个江湖传言,虚与实之间,已经不能抵御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
活习俗的颓势(至少在洗澡问题上)。向高一级的文明层次迈进,是人的本能,但若能
看到迈进过程中的先后时间差,就更能体现文明对人心性的塑造。
很多南方人第一次见识到北方澡堂时都会被两件事"吓懵":无遮无拦的空间以及
互助式的搓澡。即便当下人们已经用起了高档的沐浴露,搓澡巾却仍被顽固地保留了下
来。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