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VChinese/31600531.html
发信人: league (league), 信区: TVChinese
标 题: 《马向阳下乡记》编剧的创作心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30 20:01:18 2014, 美东)
常言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经过提炼还能不能经得起
生活的检验,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接到《马向阳下乡记》这个选题后,写什么样的故
事,聚焦什么样的人,这个故事和这个人在已往的荧屏上是不是出现过,农村电视剧发
展到今天,还应该有怎样的变化,我能为这个变化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让乡村故事不再
是城市文化的猎奇,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向前的动力。这些问题逼着我去寻找一个有
特定身份的戏剧人物,取得城乡观众的最大公约数。这不是一个可以轻言成功的任务。
3个月里,我在枣庄、淄博、威海3个地方前前后后走了40多个村子,面对面接触了
60余位下乡扶贫的"第一书记",他们有的才下乡,有的马上就要结束任期,有的还带
着非常美好的愿景,有的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致富达人。他们来自
不同的机关单位,因此工作上就带有原单位的特点,比如,来自教育局的书记,首先从
小学生的教育入手,抓图书室和电脑室项目,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大显身手;有的来自计
生委,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就会在那个村子得到更加严格地贯彻。有的书记家,上有老下
有小,就只好把老人安置在村里,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工作。我采访的第一位书记,住在
一个废弃教室里,窗户关不严,大夏天连个蚊帐都没有,条件极为艰苦。当我问到为什
么不改善一下时,他告诉我:去村民家里看看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改革开放30多年,繁华的城市背后真的还有一片贫弱的乡土吗?答案是肯定的。记
得有一个村子,竟然从来没有开进来过小汽车,村路只能跑小型农用车,村中的老人得
病,救护车只能开到村口,得把病人抬出村子。当我来到这个村子采访时,正赶上修路
剪彩,村里人说这比过年还要高兴。通过大量实地采访,我抓到了书记们身上的一个共
性,那就是不带有为自己镀金的功利心,而带着一颗做对事做成事的事业心。他们下乡
带着两个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乡村的党建工作和脱贫致富,完不成就不许回去。这种
看似强制性的要求,实则给了第一书记们身份速变的契机,而身份的变化带来了行为上
的改变,反倒让他们在心态上不再浮躁,做事更加踏实。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先做到
自己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也就是要先有"知民度",然后让广大村民了解自己,也就
是有了"知名度"。知民度和知名度都达到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不至于说外
行话,解决与农民隔层肚皮如隔山这样的问题。
经过3个月的深入采访,大量的真实故事从平凡普通的话语中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染着我,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由于第一手素材非常充分,故
事马上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创作起来非常顺利。我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表现农民,这是
创作农村题材电视剧十余年来,我一直最为看重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在农村的现
实环境中去认识农民、理解农民、表现农民,突出他们身上的淳朴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
渴望,通过人物刻画展示他们的理想,而不是刻意突出农村的落后,人为放大农民的缺
点,有意迎合某种趣味拿农民插科打诨。有了这样一个定位,下笔就有了分寸,就能用
平和的眼光看待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他们的生活智慧、他们与这片土地丝丝相连的
关系。《马向阳下乡记》播出后,得到了很多肯定和鼓励,我想,这是对原创、对贴近
生活的创作态度的认可。我相信,生活大于想象,只有脚踏这片生机盎然的大地,才会
接通地脉,笔底波澜,讲出与众不同的故事,写出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