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49143851.html
发信人: wsn2017 (万岁醲),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金庸的先祖到底是反清志士还是汉奸?亦或深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29 21:55:00 2017, 美东)
  
  清初的"明史案"是著名的文字狱:顺治年间,湖州富户庄廷鑨编了一部明史,被人告
  发后,七十多人被清廷诛杀,数千人遭受株连被捕。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庄家妇
  孺被武林高手救出,告发者吴之荣则被杀掉,十分解气。然而,真实的历史和小说中的
  记载不同,金庸的先祖査继佐恰恰是此案最早的告发者。 
    
  庄廷鑨得到明朝前首辅的一部明史书稿后,便想以此为基础编一部明朝全史,让自己也
  流芳百世。庄家财力雄厚,请到了江浙不少文化精英参与修撰,成为文坛盛事。尽管庄
  廷鑨在成书前已过世,其父最终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刊成了《明史辑略》一书,一
  时洛阳纸贵。此书洋洋洒洒一百多卷,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为正统。 
    
  为了打广告,图书扉页的"参阅"名单中列入了査继佐等18位江南名士的名字,实际上
  査继佐等人并未参与。顺治十八年,其中一位名士看到此书后告诉了査继佐,査继佐的
  深知明朝灭亡才十几年,此时公开出版一部讲述明亡清兴的史书会很敏感。査继佐再一
  翻发现里面还有不少违禁的文字,而自己的名字赫然在首页上列第一位。 
    
  査继佐"殊骇",决定主动向朝廷检举。他很快给浙江学政写牒文,说明自己等三位名
  士与此书无关,并含糊说此书"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浙江学政对此事并没
  有太重视,踢皮球般转给了湖州府学方面。 
    
  湖州府学的教谕表现"积极",找出了许多条违碍文字,报给上级。不久,其他人也开
  始揭发。最坚持不懈的就是善于钻营、心狠手辣的吴之荣。他闹得惊动了辅政大臣鳌拜
  等人,终于让庄家翻了船。 
    
  清廷下令彻查,査继佐一度被拘到北京,查家差点儿陪着庄家一起覆灭,但最后证实査
  继佐等人是首告者,这三位名士成功脱罪,还因首告之功被赏赐了庄家被籍没的部分财
  产,査继佐也因此被一些士人非议。此后,査继佐据说靠这笔血财弄了很多美貌歌姬,
  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颇为人不齿。 据《纪吴六奇将军事》记载:"孝廉(即査继佐
  )嗣后益放情诗酒,尽出其橐中装,买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于长宵开宴,垂帘张灯
  ,珠声花貌,艳彻帘外,观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亲为家伎拍板,正其曲误,
  以此查氏女乐,遂为浙东名部。"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
  上去,入了旗,并因之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
  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
  做到地。
  
  。。。。。。
  
  那些人不知道,这只是査继佐的伪装,此时他本人也在撰写一部明史,十年后方完成,
  是102卷的巨帙,名为《罪惟录》,取孔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之意。此书写了29
  年,"手草易数十次,耳采经数千人",十分不易。 
    
  书中记载了南明抗清的许多秘史,其"悖逆"远在《明史辑略》之上。经过明史案之后
  ,査继佐哪里还敢出版,只能将这本书秘藏起来。清朝灭亡后,《罪惟录》才重现人间
  ,成为现代学者研究南明史的必读书。《明史辑略》基本不存,但检举此书的査继佐居
  然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更加反清的史书,堪称历史的反讽。 
    
  査继佐何以检举庄氏、留下人生污点,原因就在于此。正在撰写《罪惟录》的査继佐不
  论对《明史辑略》乱列自己姓名有多么不快,但思想情感上是有共鸣的,不至于像吴之
  荣一样为了荣华富贵而去告密。 査继佐的心理活动估计是庄廷鑨这傻逼大字不识为了
  附庸风雅坏老子大事!
    
  不过,如果他不去主动撇清关系,一旦明史案发,他自己死定了不说,也必然会殃及家
  人,他的心血之作也会胎死腹中。从这个角度讲,査继佐没有清白而又安全的选择,只
  能选择去告发,这或许也是"罪惟"二字的深意。 
  
  https://www.amazon.com/x7F6A-x60DF-x5F55-x5957-x88C5/dp/B01FX4YACG
  
  
  
  
  --
  ※ 修改:·wsn2017 於 Oct 29 21:59:15 2017 修改本文·[FROM: 7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