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075031.html
发信人: coalpilerd (coal pile),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说起托尔斯泰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9 21:48:19 2013, 美东)
  
  看到weber写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首先表示佩服一切能把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读
  下来的人!
  
  想当初我也是不止一次地下决心去啃它和另外那本大部头《安娜•卡列尼娜》的
  ,每次都是看了个开头然后就被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名和爵位尊称和时不时冒出来的法语
  打败了,每次放弃时都忍不住要骂两句一群老毛子没事说什么法语⋯⋯更别
  提《战争与和平》的背景还就是跟法国人打仗。
  
  最后唯一看完的一部托尔斯泰的长篇就是《复活》。
  
  这部也算是经典了,内容不再赘述。看完之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有两件事。
  
  一件是关于《复活》的花絮,也不知真假。据说托尔斯泰写《复活》,一度纠结于该不
  该让男女主角最终在一起。于是他的女儿就看到了这一幕——父亲在掷硬币决定故事的
  结局,说:如果是正面,就让喀秋莎嫁给聂赫留朵夫;如果是反面,就不让她嫁给聂赫
  留朵夫。
  "瞧,是正面。可是喀秋莎还是不能嫁给聂赫留朵夫⋯⋯"
  
  作为读者,看到最后,我也觉得喀秋莎和聂赫留朵夫复合的可能性甚小了。聂赫留朵夫
  无需再用这种方式赎罪,喀秋莎也无需这样的救赎。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寻回了自己的
  生命。
  
  这个花絮——如果是真的——让我得到的结论是:一个人物一旦被写活了,他就脱离了
  创造他的那个作者的掌握。作者或许能改变一些外因,但这个人物的发展是由他自己本
  人推动的。
  
  附带结论:一个人哪怕在他自己写的小说里,也做不了上帝。= =
  
  另一件事是聂赫留朵夫——或者说是我相信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不断思索。关于社会
  应该是怎样,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如何,以及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于是我看到聂赫留朵夫
  把他的佃户都召集起来,试图向他们宣扬一些道理,并且带头要作出好榜样,给他们种
  种好处。然而双方的反应始终无法接榫。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佃户们毫不客气地否决了
  "别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要转过去给他打"的道德观,坚决表示应该打回去。
  
  那段对话很好玩,在我眼里仿佛是托尔斯泰自己在和自己说话,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和一
  个实用化的形象在争论,并且最终不欢而散。
  
  到了小说结尾,出现了大段的圣经引用。仿佛标志着作者最终放弃了自己去寻求解答,
  和许多基督徒一样回到圣经里去了。
  
  --
  
  ※ 修改:·coalpilerd 於 Mar 29 21:48:45 2013 修改本文·[FROM: 71.]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