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houghts/31277551.html
发信人: jack1985(SAYHELLO), 信区: Thoughts
标题: 甲午海战,真的只有落败一途么?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Aug 30 08:04:40 2017,GMT)
历史在进行的过程中,实际充满了当时的必然性。只是历史归结为文字,后人阅读
的时候,总觉得有另外一个可能。所以,研究和戏说相辅相成。戏说是研究的发散,研
究是戏说的基础。最后一个结论,便是,一切其实不可能发生变化。
李鸿章当时面对甲午海战之前的中日关系,当然有他一个老政治家的经验和方法。
马后炮的研究,都是想当然的。但在当时,李鸿章的办法,叫做以夷制夷。
李鸿章跑到俄国去谈,目的是相让俄国居中说和。之前,中日在朝鲜问题上达成的
一致,便是都不要往朝鲜加兵。以保持现状,寻求解决之道。但中国的方法和日本不同
,中国觉得自己有更多的本钱和余地。而日本觉得,只此一次,机不可失。所以后面的
局面是,中国寻求俄国的帮助,日本开始增兵朝鲜;。俄国手一甩,表示没法帮忙的时
候,日本已经加够了兵,蠢蠢欲动。即便如此,英国说要居中帮忙,于是中国又指望英
国。日本一看,还有时间,继续布置。
中国从一开始就不太想打仗。很简单,官僚机制,以稳定为第一诉求。而日本不同
,日本那会全是刚上来的乡间武士,以前连地位都没有,拿命来搏,现在有了地位,也
算明白一个道理,便是赌。本来无一物,输了怕什么,何况,不能输。
于是等中国发现谈判没有机会的时候,日本在朝鲜已经有一万以上的部队。而中国
只有之前的两千人而已。战斗一打响。没有志气的军官最大的智谋便是,跑。
袁世凯其实老早看出问题了,可惜,那会他人微言轻,个人懂得跑就不错了。保全
了自己。
大东沟海战,被人诟病的是丁汝昌一个陆军军官管理海军。但这是后来的总结。当
时,淮军构建北洋,从陆到海,当然是自己的子弟兵负责为好。所以某个层面,说丁汝
昌是政治干部也是对的。中国的 经验,对于军队而言,打仗只是小概率,威慑才是主
要目的。既然玩的是虚的,当然首要是牢靠。用自己人,李鸿章没有打错,即便不是专
业干部。历史上看,拿太监监军并且指手画脚的不在少数,哪里是前人不懂总结,相反
,大家知道,枪杆子在谁手上更为重要。打仗,其实只是经验的恶变而已。
丁汝昌其实不差,可惜首战一开头,便被打伤。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中国的炮是
军舰上的头炮,转换角度需要把船身转开。所以当时,必然人字布阵,炮对着前面。而
第一艘,便是旗舰。因为旗舰性能最好。结果,打的便是出头鸟,现代战争,技术慢一
步就吃亏。
日本人的船,稍微晚几年出产,炮身转换的角度也就多一点,于是日军布阵,是一
字排开。机动灵活,攻击猛烈。但中日双方,打的都比较激烈,非常英勇。说到底,虽
然中国的船打沉四艘。但双方死伤都在千人。伤亡来看,旗鼓相当。中国只算吃亏,不
算败。方伯谦临时逃跑,算是插曲,但确实影响到士气。但后来方伯谦打回马枪,又算
典型的中国式的鸡贼。功不抵过。
最后,北洋回撤。李鸿章又犯了老问题,还是指望谈判。但不谈判,又没有别的办
法。日军一路杀过来,所向披靡。这是人家要价的底气。尤其山县有朋打的太快。连伊
藤博文都觉得这样打下去不妥。吃了太快没有办法消化。于是调回山县有朋,。
最后说仗打成这样,慈禧太后还是要办六十岁,。没有办法,这是个政治庆典,不
办,天下震动。只有勉为其难。所以,说太后挪用军费,也是后人的揣测。很简单,天
下是人家,人家不懂如何运用吗?何至于奢靡到非要办个饭。人家哪里差这一顿。
可是,仗打败了,辛丑年,慈禧带着皇帝,跑到西安去,天下好像也没有乱,继续
是他大清的天下。这一节,才是耐人寻味的。
酒多了,看马勇先生谈甲午。忽然感触良多。风云散去。好多东西今日的终结,一
个叫个人心思,一个叫政治正确。但当时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必然。以致到今日,思考
更多,无不落入消沉。
道家的看法,叫做顺其自然吧。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