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oetry/31249209.html
发信人: looese (电视), 信区: Poetry
标 题: 古代茶文化中"荼"和"茶"的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29 20:01:50 2017, 美东)
在如今人们生活中,"茶"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
字眼。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古代,"茶"与"荼"是一体的,"荼"即是"茶"
。但也有人认为,古时"荼"的涵义要比"茶"广。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
,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刊印之后,"茶"字便广泛流行起来,而且其意义也同今天的
茶类似。
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时还会用"荼"来表示"茶",
例如,在清代甚至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以"荼"指"茶"的现象。这又是
怎么回事呢?
晚清吴昌硕书帖《角茶轩》,是近日阅读所得,又延伸阅读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略有所获。
吴昌硕书帖《角茶轩》,篆书横披,行草落款,系光绪乙巳年春应友人孝谦之请所书。
其下两款落款,其中款对主题"角茶"的典故做了说明,而另外一个落款对"茶"字的
字形作了说明:"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钤
印)。"
于頔何许人?于頔是唐宪宗时宰相,生年不详,卒于818年。与著述《茶经》的陆羽(
733年-804年)、诗僧皎然是同时代人,但应比陆羽年轻。
于頔擅书法,写有"茶山诗"并镌刻于石碑,即吴昌硕在《角茶轩》落款中提到的"茶
山诗刻石"。吴又说:"茶字五见皆作荼",是说于頔诗中出现的五个"茶"字,全刻
作"荼"。并说:"茶字不见许书","许书",指东汉许慎编著、解释字体来源的《
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而"茶"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没有的。
汉字在形成之初没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
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
饮用为主的时期,"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为与含义广泛
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另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按茶荈之茶,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愚游泰
山岱岳观览唐碑题铭,见大历十四年(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刻
'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
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见《日知录》)
据清《义疏》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也就是说,到了中唐时期,陆羽已在书写和使用"茶"字。不过,没有更多的证据
证明"茶"字是陆羽一人所创。或者可以这么认为,书法、碑刻中使用"茶"字在"中
唐以下",而书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则在"中唐以前"。
《茶经》写作修订历时14载,大约成书于775年(也有说法认为,陆羽于765年完成《茶
经》,775年以后再度修改,780年后定稿),传播数十年后,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于
頔791年任湖州刺史,且根据史料分析,其茶山诗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间所刻)为何还用
"荼"字呢?
这说明在当时,可能"茶"与"荼"两字并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与出版技术的发展
有关。东汉蔡伦造纸,隋唐有了雕版印刷,不必像先秦时期必得仰仗钟鼎碑石来记录历
史事件。此时,碑刻更多地转化为金石欣赏艺术,所以,于頔的"茶山诗刻石"作"荼
"字,是一种艺术手法,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复古情怀。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书画,延至晚清民国,都有艺术家以"荼"指"茶"。吴昌硕书法《
角茶轩》中的"茶"也是多一画,写作"荼"。甚而当代不少书法家在写"茶"字时也
会写作"荼"。可见,在表达"茶"的意思,书画家或出于审美之故,多用"荼",而
文人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则统一用"茶"。
顺便提一句,说到现当代艺术家用"荼"字,大家最熟知的要数吴冠中的笔名:吴荼茶
。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1938年,吴冠中在国立艺专预科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这一
年,他开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画作上的签名。但何以用"荼"
为别名,吴冠中并未给过解释。
有艺术家分析,曾经留学法国的吴冠中,对梵高尤为崇拜。吴冠中曾经说过,"梵高用
红色画树,那旋转奔放的运笔直指夜空,那强烈豪迈的情感,那沉着、浓重的红色达到
了如火如荼的妙境。" 或许可从这段话中看出吴冠中用"荼"为笔名的端倪,当然,
此时的"荼"似乎与"茶"的关系不大了。
--
评论
发表评论